秋游良渚博物院作文600字

一走进闻名遐迩的美丽洲公园,我仿佛置身在一个绿色空间。绿树,绿草,绿绿的心情,鸟语花香,就像春天姑娘的住所。

上海龙凤shlf最新地址转过绿树掩映的小道,我看到了造型特别的良渚博物院。随着班级的队伍,我们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仿佛有一种魔力在吸引着我们。越是往前走,眼前的景象不禁让我惊叹起来:高大的白古墙静静地围绕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真是壮观呐!我随着队伍开始了快乐的知识旅行。

第一展厅的主题是“发现求真”。 讲解员阿姨介绍说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一支重要的文化,1936年在余杭市良渚镇发现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主要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苏,分布面积约40.2平方公米。何天行和施昕更两位先生对良渚文化发掘研究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正是由于他们的发现才会有今天的,他们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的两位先驱。1935年5月,西湖博物馆对杭州一个叫古荡的遗址进行发掘,当时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施昕更先生也参加了这次发掘,在整理出土器物过程中,有几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特别是一件有孔石斧,引起了施昕更先生的注意,这种石斧在他的家乡良渚一带盗挖文物之风盛行,尤其是盗挖玉器,因此,在盗坑附件常散落着一些石器及陶片,施昕更行政管理从小生长在良渚,对当地的"掘玉"耳濡目染,有深刻的印象。这两地的石斧有没有什么联系呢?良渚为什么也有这种石斧出土呢?这些疑问诱发了施昕更先生回良渚调查的想法。经过多次的调查,施昕更先生采集到了一些陶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他隐隐约约感觉到了良渚似乎有一个古遗址的存在。将这些情况和想法向当时西湖博物馆馆长董聿茂先生汇报后,在馆里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施昕更先生开始主持对良渚遗址进行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从1936年12月----1937年3月,考古发掘共进行了三次,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由此从科学发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

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二展厅,因为那里复原了良渚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展现五千年前良渚古国的灿烂与辉煌。那里有活灵活现的良渚先民劳作场景,纺织场景,木作场景,盖屋场景……更有和和睦睦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人们把这些场景刻画的栩栩如生,仿佛我也来到了5000年前,和良渚人民一起生活。由此可见五千年前的良渚人是多么的有智慧啊!接着我们来到了第三展厅——良渚文化。

第三展厅展示了大量的玉琮、玉璧、玉钺等良渚时期的精品玉器 。细心的我们还发现,在这些玉器上,都有人脸兽身的奇怪花纹。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在良渚时期,还没有金属这种锋利的工具,良渚人民是怎样刻出这样精细的花纹的,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迷。

上海龙凤shlf最新地址我们依依不舍的走出了博物院,心中又回想起良渚人民辛勤劳作的场景。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