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700字

唤醒愚昧的世人,读《呐喊》有感

令我映象最深的一本书,就是鲁迅先生的《呐喊》了,这本书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之一,同时也是影响了我国清末民初人民的着作。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之一,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坚强精神脊柱,批判着我国清末政治的腐败。他曾说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深深的表现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怜悯和同情。

《呐喊》被分为许多个章节,由《孔乙己》《社戏》等短篇小说组成。鲁迅先生创作这本书,其本意是为了揭露“人吃人”的黑暗现实,是为了唤醒当时庸俗麻木的世人。在那样的社会里,好人为了自保,经常会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进而变得自私自利、虚伪狡诈、麻木不仁。像书中的孔乙己、阿Q,他们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然而孔乙己是为了生存而偷盗,阿Q也为了活着也变得随波逐流。《药》中的老栓为了自己的儿子的痨病,买通刽子手弄来了血馒头,他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蛊惑,变的腐败不堪。让人们深深的对自身的无知而感到可悲。同时书中的其他底层人物,他们自知生活的苦痛,可面对黑暗势力的残酷压迫,他们却又逆来顺受,一忍再忍。看完这本书,我深深敬佩鲁迅先生的为人。社会黑暗,在整个文人阶层“万马齐喑”的时候,鲁迅先生独树一帜,用文章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批判现实的虚假,用文章去唤醒每一位受压迫的中国人。

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朴实的表达,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沉热爱,是他对清末统治者的批判。但他的言语却十分犀利,像尖刀一样直接刺穿敌人的心脏。鲁迅先生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愤怒而又激励着当时的中国人,向被深深蒙在鼓里的国人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唤醒那些麻木不仁的灵魂。

回到现在,虽然早已不是那个腐败不堪,到处都是压迫和黑暗的社会了,但是也存在着腐败的事实,这时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呐喊,呐喊出我们的心声,面对残酷的现实也要做一个正直,敢怒敢言的人。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