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与真实——读《魏晋》史有感

中华历史洋洋洒洒已五千年,从治水的禹建立夏朝,到如今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也因此而奠基下深厚的历史底蕴。不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是唐宋时期优美典雅的诗词文化,抑或是元、清朝代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异域风情,中华儿女始终屹立于华夏大地,不断的创造、丰富、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特别的时期,人们不再推崇皇家至理:儒学,反而视“玄学”为至高学派。这个时期的男人个个以柔为美,肤如凝脂,手如柔荑,涂脂抹粉。然而,在这看似病态的风气里却蕴含着他们对真实而自由生活的追求。这个时期便是继汉以后的魏晋时期。

王戎,竹林七贤之一,他便是这一现象的缩影。他家财万贯,位及三公,本可以像他的朋友嵇康一样放荡不羁,超凡脱俗,然而他却吝啬不已,俗不可耐。史书记载,王戎在女儿出嫁后,还要像女儿讨回随嫁的嫁妆;侄儿结婚所送婚礼,事后也要讨要回来。而正是这样俗不可耐的凡人却写下了“琼林玉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这种雅量非凡的话;也正是这样以为吝啬不已的小人,在儿子去世后哭得天崩地塌。正如他自己所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吝啬不已的小人竟是重情重义的名士,俗不可耐的凡人却有非凡的雅量,虚伪与真实共存一身,真假难辨。再比如,王坦之的父亲王述接到尚书令的任命时,丝毫不推辞,立马上任。儿子王坦之说:“父亲,您应该推辞”作为礼仪,而王述却毫不在乎的说:“我竟然有能力担任,又何必要谦虚”,说完便头也不回的去走马上任了。

在魏晋这段浊流中,文人名士们试图摆脱汉朝腐败的文化,转而去追求真性情和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相处。他们逃离;A儒家文化的的束缚,用自身的真实去追求新的文化。无奈,这种情感、心理上的真实却被政权的虚伪所病态了,也就产生了男子以柔为美,玄学兴起的结果,这一切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王朝,到兼容并包,风气开放的唐宋时期,所不可缺少的即是魏晋南北朝。尽管这个时代风气混乱,并不为人称道,但也只有经历了这段不断探索转换的过程才能迎来文化与制度的巅峰  唐宋。

上海龙凤shlf最新地址易中天先生曾说魏晋本身便是一个悖论‘‘在不真实的时代追求真实’‘的确,历史就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寻找人类的生存命题,又有谁能确定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呢。没有一个民族会反对真实,追求虚伪,但对他们的时代而言又孰是真实,何谓虚伪。人类的存在对于历史只是一个推动者,历史的发展趋势是时代决定的,虚伪与真实也不一定必须对立,他们也可以共存,而真正的真实也便隐含其中。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